珍珠鸡作为一种肉用特禽,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:
①珍珠鸡肉质细嫩、营养丰富、味道鲜美。与普通肉鸡相比,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,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很低,是一种具有野味的特禽
②屠宰率高,可食部分多。珍珠鸡骨骼纤细,头颈细小,胸腿肌发达,身体近似椭圆形。活重1700克的珍珠鸡,屠体重为1544克,占活重的91%,半净膛1415克,占活重的83%,可见其屠宰率和出肉率都较高。
③珍珠鸡各项生产性能均较高。种母鸡自28周龄开产,一个产蛋期可产蛋160枚左右,提供雏鸡110只左右,每只种鸡产蛋全程耗料约40~44公斤。商品肉珠鸡**屠宰时间为12~13周龄,活重可达1300~1500克,肉料比为1:2.7~2.9。
④珍珠鸡适应性好,抗病力强,对设备和房舍要求简单,耐粗饲、易饲养,所以从事珍珠鸡饲养业投资少、周转快、效益高。此外,珍珠鸡个体大小适中,既不像火鸡大得需要分割出售,也不像鹌鹑那样小。既适于普通家庭一顿食用,更是宴席上的**肉禽。
该鸡成年体重2.2~2.5公斤,12周龄体重1.2公斤,28周龄体重1.9公斤;母珠鸡28~30周龄开产,产蛋35周可获种蛋165~185枚,蛋重42~50克,壳褐色、有少许斑点。
珍珠鸡外观似雌孔雀,头很小,面部淡青紫色,喙强而尖,喙**淡黄色,后部红色,在喙的后下方左右各有一个心状肉垂。眼部四周无毛,有一圈白色斑纹直延至颈上部。颈细长,披一圈紫蓝色针状羽毛。脚短,小时脚红色,成年后呈灰黑色。行走迅速。珍珠鸡全身羽毛灰色,并有规则的圆形白点,形如珍珠,故有“珍珠鸡”之美称。珍珠鸡形体圆矮,没有鸡冠,头顶部无毛,而有角质化突起,称之头盔,尾部羽毛较硬略垂。
珍珠鸡通常30~50只一群生活在一起,决不单独离散,人工驯养后,仍喜群体活动,遇惊后亦成群逃窜和躲藏,故珍珠鸡适宜大群饲养,另外,珍珠鸡具有较强的归巢性,傍晚归巢时,往往各回其屋,偶尔失散也能归群归巢。
火鸡又名吐缓鸡,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野生鸡种。其主要特点是:
1、蛋白质含量高,火鸡肉中的蛋白质比午、羊、猪肉都高,火鸡腿肉含蛋白质30.5%,鸡腿肉为25.5%,牛肉为(臀肉)27%,羊肉为(臀肉)21%。火鸡肉中富含多种氨基酸,特别是蛋氨酸和赖氨酸都高于其他肉类
2、火鸡含丰富的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,特别是维生素B2。维生素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物质,维生素E(生育酚)在人体内为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造血所必需,有**和提高人体**的功能。B族维生素是人体多种酶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预防由多发性神经炎引起的神经紊乱的功能。
3.火鸡肉含脂肪较低。动物脂肪多为硬脂肪,食入过多或时间过长会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生,而火鸡肉中的脂肪70%为不饱和脂肪酸,也是人体所必需的,长期食用也不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,这是其他肉类不能相比的。据有关资料介绍,肉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,亚麻酸(不饱和脂肪酸)的比例,以1:1为人体需要的**比例。火鸡肉中脂肪中的这些成分比例是接近1:1的,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脂肪。
4.火鸡肉中所含胆固醇类是所有禽畜中**少的一种,特别适合心血管病患者或老年人食用。综上所述,火鸡是人类**的食品之一.我国人口己进入老龄化,食品结构的改变在继续,选择高蛋白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的肉食品,己成为时尚。
火鸡在美洲原是野生动物,以植物的秸秆、嫩叶、子实和昆虫为食,能够抗热耐寒,野外露宿,拨雪觅食,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。人工饲养,各种农作物秸秆粉碎拌匀,均可作为火鸡饲料,舍饲放牧均能适应。
火鸡肉嫩味美、老少皆宜,既能适应**餐馆,亦可满足普通家庭需要。在西方发达国家,火鸡已成为仅次于牛肉的主要肉食之一,在欧美国家,火鸡早已进行产业化规模养殖。美国是世界上**的火鸡生产国,年生产火鸡2.7亿只左右。我国目前每年的火鸡饲养量仅100万只左右。可见我国的火鸡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火鸡虽然于上世纪末才进入我国,但在我国扩散繁衍的速度却很快,在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中、**饭店中已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。其近年来迅猛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,主要消费市场正从沿海地区快速向华东、华北等内陆大、中城市渗透,总销量正在迅速增长,可以预见,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,火鸡一定会成为家喻户晓、人人皆知的大众消费品,成为21世纪中国人餐桌上的新宠。更令人可喜的是,我国火鸡深加工产品市场也已开始起步,且呈连年高速增长的态势,市场前景一片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