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侧为淡蓝色,背腰部均为浅银灰而带绿色,腹侧为淡黄色并带有黑色的斑纹,尾羽较
长,呈橄榄黄色,并具有黑色横斑,中央4对尾羽呈红紫色,两侧尾羽浅橄榄色,具褐色
斑点,翼上覆羽浅灰色,边缘白色。
母山鸡羽色不如雄鸡艳丽,体形较公山鸡小,头顶上有黑色和棕色的斑纹,后颈羽基栗
色,近边缘为黑色,喉部略带白色,胸部和背部羽颜色较杂,羽片中央有黑棕色斑点。
腹羽淡棕色。尾羽是黑色和浅黄色的呈虫迹状的条纹。适应性:山鸡适应性和抗病力强
,从平原到山区、河流到峡谷,海拔300米到3000米均有山鸡栖息生存,并随季节变化而
作不规范的垂直迁徙,能耐受40℃的酷暑和-15℃的严寒,夏季栖于气候凉爽、通风、食
物较丰富的地区,秋后迁徙至向阳背风处。一般临晨出来活动、觅食,野生状态下的山
鸡主要栖息于苇塘内、有庄稼生长附近有小丛林的丘陵地及平坦的庄稼地,下雪或大雨
天气多在树根下过夜,家养山鸡习惯在地上过夜。
集群性:山鸡有集群活动习性,群体的规模不稳定,一般以雄山鸡为中心和其它配偶共
同组成相对稳定的群体,一般一公配多母,极个别一公配一母,如遇其它公山鸡介入,
公山鸡会发生强烈争斗。
杂食性:山鸡喜豆类、农作物的种子和茎叶等植物性食物,随着季节的变化,摄取的食
物种类也有所不同。春季可以采食植物的芽苞、野草、野菜的嫩芽和植物的根茎,还喜
欢刨食豆类种子;夏季是山鸡饲料较为丰富的季节,能采食到植物的根茎、花叶和浆果
及籽实,也能吃到蚂蚁等昆虫虫卵动物性饲料,野生山鸡出壳后主要以昆虫、幼虫、虫
卵为食物,以后逐步过渡到植物性饲料,人工育雏前期,必须注意日粮中动物性饲料的
添加;秋季主要采食籽实、野草及农田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类籽实;冬季主要以籽实和
野草为生。人工圈养山鸡采食人工配制的配合饲料,山鸡的食量小,每天约采食70克左
右。
珠鸡作为一种肉用特禽,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:
①珍珠鸡肉质细嫩、营养丰富、味道鲜美。与普通肉鸡相比,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,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很低,是一种具有野味的特禽
②屠宰率高,可食部分多。珍珠鸡骨骼纤细,头颈细小,胸腿肌发达,身体近似椭圆形。活重1700克的珍珠鸡,屠体重为1544克,占活重的91%,半净膛1415克,占活重的83%,可见其屠宰率和出肉率都较高。
③珍珠鸡各项生产性能均较高。种母鸡自28周龄开产,一个产蛋期可产蛋160枚左右,提供雏鸡110只左右,每只种鸡产蛋全程耗料约40~44公斤。商品肉珠鸡**屠宰时间为12~13周龄,活重可达1300~1500克,肉料比为1:2.7~2.9。
④珍珠鸡适应性好,抗病力强,对设备和房舍要求简单,耐粗饲、易饲养,所以从事珍珠鸡饲养业投资少、周转快、效益高。此外,珍珠鸡个体大小适中,既不像火鸡大得需要分割出售,也不像鹌鹑那样小。既适于普通家庭一顿食用,更是宴席上的**肉禽。
该鸡成年体重2.2~2.5公斤,12周龄体重1.2公斤,28周龄体重1.9公斤;母珠鸡28~30周龄开产,产蛋35周可获种蛋165~185枚,蛋重42~50克,壳褐色、有少许斑点。
珍珠鸡外观似雌孔雀,头很小,面部淡青紫色,喙强而尖,喙**淡黄色,后部红色,在喙的后下方左右各有一个心状肉垂。眼部四周无毛,有一圈白色斑纹直延至颈上部。颈细长,披一圈紫蓝色针状羽毛。脚短,小时脚红色,成年后呈灰黑色。行走迅速。珍珠鸡全身羽毛灰色,并有规则的圆形白点,形如珍珠,故有“珍珠鸡”之美称。珍珠鸡形体圆矮,没有鸡冠,头顶部无毛,而有角质化突起,称之头盔,尾部羽毛较硬略垂。
珍珠鸡通常30~50只一群生活在一起,决不单独离散,人工驯养后,仍喜群体活动,遇惊后亦成群逃窜和躲藏,故珍珠鸡适宜大群饲养,另外,珍珠鸡具有较强的归巢性,傍晚归巢时,往往各回其屋,偶尔失散也能归群归巢。